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

紫色一號「芐基紫」:如此豔麗的紫色,真的能吃嗎?

  • 發布單位:綜合規劃組
顏色好看的食物,是不是更讓你有食用的意願呢? 圖 Max Pixel, CC0 Public Domain
顏色好看的食物,是不是更讓你有食用的意願呢? 圖 Max Pixel, CC0 Public Domain

《撰文/張蓉安│自由寫手》

今年(2017)四月,環保署於記者會公布 13 種最具食安風險的「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」。其中有幾種大家應該不陌生,例如每年都會重新出現在食安新聞中的三聚氰胺、皂黃、玫瑰紅 B 等;但是定睛一看,名單中還有一位不太熟的朋友 ──「紫色一號(芐基紫)」,咦,它又是何方神聖呢?

首先,從物質名稱上應該能看出來,「紫色一號」是一種著色劑。

根據食藥署最新公告的《食品添加物標準草案》,臺灣的食品添加物依照「功能性」分成 28 個種類,其中第 9 種「著色劑」、第 10 種「保色劑」、第13種「調味劑」與第 25 種「甜味劑」,都是為了增添食品的外觀與風味,讓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更有購買與吃下肚的意願。

其中,食品的著色劑更是一個有趣的議題,你所見的紅是不是紅,黃是不是真的黃呢?食物的顏色從何而來?怎麼樣才能安全、健康,但是「看起來」好吃呢?

浪漫的紫色,真的適合出現在食物中嗎?

紫色一號,原名芐基紫(Benzyl Violet 4B, Acid violet 6B),外觀是黑色的細微粉末,會溶於水與乙醇。化學式為 C39H40N3NaO6S2,分子量為 733.874 g/mol,相當地有份量。

它的「合法」用途是為羊毛、絲綢或錦綸等織品原料染色。然而,隨著食品工業需求變大,開始有製造者看上紫色一號的低廉成本,動起商業腦筋。於是,顏色浪漫的馬卡龍、蛋糕上漂亮的假花、看起來濃郁可口的芋泥捲等糕點食品中,開始出現原為「工業染料」的紫色一號的身影。但是,這種物質真的適合出現在食物中嗎?

紫色一號(芐基紫)的化學結構

紫色一號(芐基紫)的化學結構長這樣,是不是很有份量(誤)!圖/PubChem

染色劑的歷史:從天然到合成

過去,人類多使用大自然給予的鮮豔天然原料,例如植物的根莖葉、花、果實甚至礦物與昆蟲等,從中萃取不同顏色,並再利用;然而隨著科技演進,我們開始學習如何藉由蒸餾硫化硝化焦油來創造並且製作顏色,使用更便利而能夠大量製造的方式,取代過往必須倚賴自然的途徑。

20 世紀初,人工染劑已多達約 700 種,但相較於今日用量甚少,因此尚未受到管制。直至 1938 年,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才開始規範食用色素,當時核准使用的食用色素 15 種,其中 6 種沿用至今;而經過各種實驗與檢測之後,FDA 又於 1976 年公布一份需管制的食用色素名單,其中就包含了我們的主角:紫色一號。

到了 1987 年,IARC 也正式將紫色一號列入「對人體可能致癌的物質(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)」的 2B 類致癌物;而雖然 2B 類致癌物的定義是:僅在動物實驗上發現致癌性、於人類流行病學以及致癌機制都未有定論,但紫色一號在加熱分解時會釋放出有毒的氮氧化物、氨、氧化鈉和硫氧化物,實在不適合添加進糕餅糖果中。

幸好如開頭所述,臺灣行政院環保署的毒物與化學物質局也將它列入最具食安風險的「優先 13 種化學物質」中,日後無論製造、輸入、使用及販賣等都須申請核可才可以運作,且必須定期申報運作情形。此外,容器包裝上也應標示「禁止用於食品」,以降低誤流用的可能。

挑選有明確成分標示、不過份鮮豔的紫色食物!

那麼,在紫色一號被禁止使用於食品後,大家是不是就吃不到帶有漂亮紫色外觀的食物了呢?別擔心,我們仍然可以使用紫薯或紫色花草萃取物,作為紫色染色的添加物。

而當然,天然健康的紫色食物遠比想像中多樣,包括常見的茄子、山藥、芋頭、紫色莓果類,以及紫花椰菜、紫蘆筍、紫番薯、紫玉米、黑米等,都是喜愛紫色的你可以參考的選擇。

 

紫花圖

紫薯圖

紫色花草與紫薯也可以萃取出紫色著色劑成分喔。紫花圖 / Lynn Greyling @Publicdomainpictures BY CC3.0;紫薯圖 / Donovan Govan@Wikimedia BY CC3.0

至於該如何挑選紫色食物,我們要注意光是被鮮豔的色彩迷惑,記得考慮該食材的「原始顏色」,例如:芋頭的紫色是灰紫色、而不是鮮豔的紫色;另外也多注意完整的成分標示,如此一來,不僅滿足視覺感官,也可以成功照顧好自己的胃!

 

參考資料:

分享
  • facebook
  • line
  • 點閱次數:6,561
  • 資料發布日期:106-12-25
  • 資料更新日期:111-02-07
  • 資料檢視日期:112-03-17
回上一頁回頁首